【IC通路報導】
體質調整是許多IC通路業者近來最重要的營運策略,除因應半導體快速變動的產業環境外,亦是追求企業經營從成功到卓越的必經歷程。已位居台灣IC通路龍頭的友尚,2005年開始也不斷進行策略調整與組織再造,除積極開發非記憶體產品線外,也嚴格控管庫存和應收帳款,加上中國大陸市場耕耘有成,不但營收屢創新高,獲利率也同步走揚。
事實上,隨著台灣IC通路產業環境的日趨成熟,友尚與其他IC通路業者一樣,一度面臨毛利下滑的窘境。為突破此一瓶頸,友尚意識到中國大陸市場是短時間內提高營收與獲利的最佳跳板,因而於2005年下半年開始,啟動企業改造計畫。
強化大陸營運 為低毛利解套
友尚執行副總經理李振福表示,毛利低是所有台灣IC通路商所面臨的共通問題,而中國大陸市場則是提高毛利的迦南美地。因為原廠對於在台灣的原始設備製造商 (OEM)與原始設計製造商(ODM)的大客戶都看得很緊,通路商所能取得的利潤空間有限,僅能賺取固定、合理的利潤。反觀中國大陸市場幅員廣大、廠商眾多,原廠只會鎖定幾家重要客戶,通路商相對擁有較好的獲利空間。
然而,儘管友尚在台灣27年來經營的有聲有色,但面對中國大陸迥然不同的市場環境,仍舊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摸索期。1997年,友尚正式進軍中國大陸,但當時市場尚未成形,直到2002年才逐漸起飛,友尚也開始轉虧為盈。
李振福指出,中國大陸幅員遼闊、客戶群分散,無法直接複製台灣的經營模式與組織架構。有感於2004年開始,中國大陸整體市場已逐漸成熟,友尚因而決定於2005年下半年開始調整經營策略,重整組織結構,以強化中國大陸市場營運。
策略調整牽動組織再造
為因應台灣市場OEM/ODM客戶群聚的生態,友尚採取「鯨吞」的市場策略,依產品導向(Product-oriented)畫分銷售團隊,全力主攻一級 (First Tier)客戶,整體成效卓著。至於二級客戶方面,則依客戶產品特質,交由某一產品線的業務人員負責,該員除銷售原本所屬產品線產品外,也同時兼賣其他產品。
這種戰鬥編制較偏重一級客戶的經營,係基於80/20法則,藉由20%的主要客戶,來創造80%的營收。且由於產品線主管身兼銷售主管,對產品進貨與銷售的責任、義務均須一肩扛起,較不會發生產品部門進貨後,銷售部門不願承擔責任的情形。此外,每個主要客戶均由同一產品部門多位業務員服務,不僅業務員對產品掌握度高,也可降低對單一業務人員的依賴風險。
儘管台灣這套架構運作得宜且頗具成效,但面對中國大陸廣大市場卻毫無用武之地。李振福表示,在中國大陸,主要客戶群可能分散各地、從南到北都有,若採全包的垂直產品線策略將無法應付。反觀台灣客戶再怎麼分散,一天內都可以服務到家。因此,必須改採業務導向(Sales-oriented)的方式,也就是以地理位置劃分成不同團隊,如華北團隊、華東團隊、華南團隊等,而這些團隊就負責在其區域市場中,銷售友尚所有代理的產品,逐步「蠶食」中國大陸市場。
成立策略管理中心
有效整合銷售資源
為了落實業務導向策略,友尚特別在中國大陸各區域團隊的經營組織中,新成立策略管理中心(Strategic Management Center, SMC),統整所有產品銷售資源,創造更大的消費者剩餘。
李振福指出,由於友尚所代理的產品線廣泛,業務人員若資歷不足或對產品不甚了解,將很難有效發揮戰力。因此策略管理中心的核心幹部,多半是協理、副總經理以上職位的資深台籍主管,在友尚歷練豐富,藉由他們在客戶關係與產品掌握度的經驗,帶領業務人員以通包方式共同服務客戶。
而每個區域的策略管理中心,再依應用產品分成不同領域,如液晶監視器、電源供應器、DVD/VCD播放機等,各別出擊。業務人員除主要產品線外,亦將其他小產品線的產品共同整合,一併銷售給客戶。這種架構不但可創造經濟學上所謂的消費者剩餘,同時也可符合中國大陸市場環境的特性。
落實首重執行力
人才問題傷腦筋
對一個已甚具規模的企業而言,重新調整組織架構的困難度可想而之,但若因此而打退堂鼓,恐怕將就此與卓越目標擦身而過。事實上,在組織改造的方向明確後,達成目標的策略擬定、原則建立都是理論推演的過程,真正困難的部分,還在於如何落實的實際作法。
策略管理中心的架構,雖為友尚在中國大陸挑戰高毛利的目標找到最佳解決之道,然而其所耗費的精神與人力卻成為成功轉型的重要關鍵。李振福表示,友尚改造的方向、原則都很清楚,但理論歸理論,如何展現實際執行力才是真正的專業知識(Know-how),若執行力無法貫徹,改造效果就無法如期達成。他強調,改造的困難點在於不能鬆懈,尤其是高級主管更是責無旁貸,一旦無法堅持,將前功盡棄。因此,在改造計畫啟動後,包括董事長、總經理均親自領軍,每月定期到中國大陸各區域市場進行業務檢討,具體了解每個團隊實際業務進度。
此外,由於策略管理中心的業務人員為全產品線銷售,須對友尚所有產品線均相當熟悉,儘管有經驗豐富的台籍高階幹部帶領,但仍要費心培訓基層業務人員,以強化戰力。這在人員流動率頗高的中國大陸市場,無疑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。對此,李振福認為,儘管人才不一定能留得住,還是要盡力培訓,因此從1997年至今,留在友尚7、8年的陸籍員工,也所在多有。至於新組織的運作,核心幹部還是扮演較吃重的角色,基層員工實際上只要跟著規則執行,不一定得通盤了解。
力拓非記憶體產品線
除強化中國大陸市場營運外,友尚也積極擴大非記憶體產品線,一方面降低記憶體產品因市場供需波動所造成的營運風險,一方面也藉此提高產品毛利。不過,非記憶體產品市場本身的成長動力,原本即不如記憶體市場快速,即便友尚投入龐大心力在非記憶體產品線的運作,追趕速度仍舊較為緩慢,現階段記憶體產品線仍占其營收50~60%的比例。
雖然非記憶體產品線的調整,短時間內很難立竿見影,但由於非記憶體產品毛利高,友尚只要多一筆生意,就可多貢獻一點毛利,因此並未停止調整腳步,包括在 2005年4月,友尚以1.5億元認購佳營私募股票,成為佳營最大股東,並取得博通(Broadcom)無線區域網路(WLAN)與寬頻網路晶片,以及美國國家半導體(National Semiconductor)電源管理等代理線。以及同年年底,透過購併香港當地經銷商金徽電子,取得德州儀器(Texas Instrument)產品線香港及中國大陸地區代理權。在在都是希望未來有機會擺脫記憶體類股的包袱,健全營運績效。
改造成效浮現
營收/毛利雙線齊揚
從2005年改造至今,過程雖然辛苦但還堪稱順利。即使在2006年年初因為庫存過高影響,拖累上半年整體業績,但從2006年下半年至今,策略調整的效應已逐漸顯現,營運狀況也漸上軌道,除了營收屢創新高外,毛利表現亦相當亮眼。
李振福表示,市場對於友尚改造的反應主要是看公司每股盈餘(EPS)的表現,而組織再造的目的即對EPS有所助益,因為新組織架構的誕生,除適應中國大陸環境外,也是為了提高非記憶體產品在既有客戶群的銷售比例,同時增加營收與毛利。藉由此一策略,友尚在中國大陸的營業額雖只有台灣一半,但所貢獻的利潤卻占整體企業營收利潤的三分之一。長遠來看,新組織架構完成後,未來任何新增產品線,只要不與原產品線相衝突,皆可套用此一架構來運作。
中國大陸市場
至少仍有7、8年榮景
友尚進入中國大陸市場至今已約10年,對於當地市場的轉變,李振福感受深刻,他指出,中國大陸市場已逐漸喪失成本優勢,即使轉戰內陸市場也有交通成本及人員素質的問題。不過,製造業只是中國大陸市場發展的一個過程,未來仍將面臨產業升級挑戰,也就是軟體及創意等層面的發揮,這方面中國大陸比台灣具有優勢,因為有龐大內需市場支撐,所以仍不斷吸引各方投入。
李振福以台灣產業發展的歷史脈絡推估,中國大陸市場仍可持續蓬勃到2012~2015年,屆時將會掀起一波產業外移潮。他分析,台灣約在民國58~59年 (1969~1970年)開始加工區林立,20年後,廠商開始大量外移到東南亞,若以此推算,中國大陸市場至少還有7、8年的機會。事實上,很多廠商的焦點已開始轉移到越南、印度,為未來暖身、探路,只要中國大陸市場一發生變化,就可立刻轉移陣地。
改造仍將持續進行
儘管研究單位認為2007年半導體市場的成長略微緩和,友尚仍有信心達到25%的成長目標,預估三星產品線將可成長30~40%,德州儀器產品線約成長 25%,意法半導體(STMicroelectronics)約20%,快捷半導體(Fairchild)約12~15%。而對於今年市場上不同的熱門應用,友尚也已做好準備,將以廣泛代理線產品,快速因應市場需求。
友尚的企業改造雖已有初步成果,但並未就此圓滿結束。李振福強調,整個改造計畫並非臨時性的任務編制,而是長久的策略,因此沒有特定的截止期限,仍會持續進行,以每年企業所擬定的成長目標為標竿,全力以赴,克服每一個未知的挑戰。